作者:生物工程学院 摄影:受访者提供
讲述者:于高远,生物工程学院生工类2105班
3月6日,一个很普通的周日,在返校的路上,我收到了因疫情原因学校将改上网课的消息,车子便只能从中环高架下来折返回家。转眼间,在小区已经待了2个多月,我一边在家上网课,一边在社区参加抗疫志愿服务。
之前在学院里,我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,负责招募志愿者、安排领队,对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志愿服务。和此前相比,这一个月来的体验很不一样,随时可能碰到突发情况,遇到的是各种各样的诉求,处理问题也是“真刀真枪”。
3月16日开始,小区短暂地封控管理过2天,那时我就开始试着报名志愿者了。虽然没能报名成功,但给居委会留下印象了,等到3月22日小区做核酸检测时,我被安排到了志愿者的岗位——工作内容包括穿着“小蓝”负责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秩序,帮助不会用核酸码的老人登记等。那时,我应该算是小区最早的一批志愿者了,但工作量尚可,对我来说挑战不大。
真正的“上战场”,还是4月1日,小区正式进入封控管理。记得4月1日那天,我被安排“喊楼”,10人一组地带到核酸检测点。从清晨开始打起精神工作,直到下午2点结束,我几乎滴水未进,结束工作时,腿都是软的。那次我明显感觉到,各方面的磨合还不够,很多时候自己在那儿干着急,确实经验不足。
于高远(左一)和同为志愿者的妈妈
再往后,因为要上网课,基本上都要等网课结束后才能出门做志愿者。有一次临场救急,上午11:35一下课,我就冲出门辅助核酸扫码,做完再赶回来上下午3点的课。晚上没课时,就再报名物资配送。我妈妈是小区守楼组分组长,一来二去,我对每个岗位都比较熟悉,就开始和家里人一起思考如何优化志愿者工作等问题。
4月11日,我和妈妈打算开一个线上会议。上午策划,下午我就开了会议室,做了讨论问题收集的文档,把会议通知发到业主群、志愿者群等。会议来了一百多人,大家都想为小区出主意,但发展到后来,就封控楼栋等问题,大家的意见起了冲突。当时我自己挺不好意思地哭了出来。不过,我还是很庆幸开了那次会——志愿者后来为封控楼单独做了很多的安排,比如何时消杀、何时收垃圾、物资怎么配送等等,都是基于那次会议改进工作的结果。
再到后一个阶段,我和小区志愿者董旻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——如何有效建立信息发布制度。此前这部分工作较多地集中在居委会的身上,我们想分担一些。四月中旬,董旻和居委会成员进行了沟通,我负责在各种群里找一些比较热心志愿服务的居民,做特定信息的发布和居民问题的收集。我自己也担任了10个楼栋的信息员。
除了上课,我的时间基本上就被手机占据了,各个楼栋群里居民的消息繁多,“急难愁盼”不少,回复问题需要一些精力。但是通过这份工作,我也有机会见证自己社区里发生的种种。比如,17号楼的邻居,会每天很有条理地在小区楼栋群统计抗原自测情况,还主动帮忙做楼栋消杀;5月1日,24号楼的居民在楼底下放了一箱可乐、一箱啤酒,请大家自取,祝大家节日快乐,后来那个角落就放了越来越多的零食,甚至出现了书籍,变成了一个暖心的“小超市”;还有一栋楼的一位志愿者身体不舒服,大家就群策群力找医生,找缓解病痛的方法……看到这些场景,心里暖融融的。
大一一开始,其实正是享受大学生活的好时光,但因为疫情,我们上网课、非必要不出门。不过,我还是会怀念这段时间——“消失的附近”正在回来,我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,实实在在地受挫过,也扎扎实实地帮到了很多人。一些改变已经在我身上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