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校友专访】优秀是一种习惯——张刚
发布时间:2016-10-20   访问次数:872

【校友专访】优秀是一种习惯——张刚

1949
   
张刚,1949年出生,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。
文革
   
“文革”时作为知青的他被推荐到华东理工大学读书,就读于当时的抗生素专业。
公益
   
他下过乡,教过书,搞过科研,是一位共产党员,也是一位儒商,他既为钱,又不唯钱,公司多年来累计赞助社会公益达100万元。
座右铭
    “
想到做到”是他的座右铭,下乡时他任劳任怨,读书时他认真刻苦,搞科研他一丝不苟,做销售他用人不疑,待同志他温暖如春,帮助他人他心甘情愿。


知青岁月处变不惊

   1969年文化大革命
    1969
年,张刚20岁,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,在当时的重点中学虹口中学读高中,然而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,之后张刚作为知青插队到了爱辉县的外三道沟。↑ 
   
从大城市上海跑到黑龙江一个小山村,气候条件、物质条件各方面跟上海存在比较大的差距,但张老说他当时的心情还是非常高兴的,工作仍是一丝不苟,之后他就被推荐为外三道沟的生产队长。
   
他当队长时推行了两项“新政”:一是改革记酬方式,实行定额记工,打破记“卯子工”的大锅饭。二是扩大水田耕种面积,水稻面积扩大了,队里收入也增加了。这样一来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,生产效率也提高了。

   苦甜 知青岁月
   
回忆起当年这段知青岁月,张刚老先生还是心怀感激,他说:“一到那里,保卫边疆的意识还是非常强的,我们白天干活,晚上还要挖战壕。我们还自己养猪,养鸡,养鸭,养鹅”。
   
他感慨道知青这段经历,对当过知青的人来说,是非常非常宝贵和重要的。为什么呢?
   
他经历的越多,经验越丰富,他吃苦吃的越多,就越能干。见的多,做得多,吃苦也多,所以他干什么事情就非常非常的认真。

   泪洒 外三道沟
   
然而正在张刚领着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,国家出台了政策,要在优秀工农兵中招收大学生。根椐大队的安排张刚去参加考试,重点学校老高中的底子,让他的成绩名列前茅,结果 “白卷先生”张铁生的一封信,又使考生的成绩作废了。
   
在重新推荐中,张刚还是全大队第一名。那一年的秋天,他泪洒外三道沟,恋恋不舍地走了。

读书科研 脚踏实地

   上海
   
在以后回到上海的日子里,张刚还保持着北大荒的那一种精神,把所有困难踩在脚下,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。
   
在华东理工大学(当时的华东化工学院),他加倍地刻苦学习,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,他没有忘记战友们还在边疆的土地上辛勤耕耘,他是幸运者,千万不可松懈。
   
提起当年的学习状态,张老说他们的劲头简直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。
   
比如说:所有的英文单词都做成小卡片,自己写,正面是中文,反面是英文,做了很多很多的卡片,早晨早锻炼跑步就拿着小卡片在背。

   学习实践
   
说起当年的学习模式,张老简直是赞不绝口。
   
他说:“当时我们的学习非常有特点,像我们工科类的学习要比现在学的还要有用,因为它与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,是直接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的。不像现在大学生做实践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,而我们那时候都是真刀真枪的实干”。
   
比如他们学的《抗生素生产工艺学》第一年就下厂学习了,一边看一边学。实践都是非常现实的,实打实的真干,甚至有时上课也在厂里面上,有时还要值夜班。我们就跟着发酵车间做分析,随时取样分析了解青霉菌生长代谢的情况,完全跟着他们上班的工作人员在做。
此后张老又去了中华制药厂和华北制药厂,都做出了很多实用的东西,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。

   交大研究
   
张老从华理毕业之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,前后共在华理呆了十年。之后又去了上海交大做研究,他没有辜负重望,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,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一系列的微生物课题的研究中。
   
他像一切有作为的科学家一样,在科学的道路上表现出了不畏劳苦、勤奋攀登的精神和勇气。只要一进入实验室,他可以忘记一切,常常连续几天几夜不回家,没有正常的睡眠和吃饭。
   
困了,就在实验室的椅子上对付一宿,小闹钟就放在耳边,定时叫醒自己,准时观察并做数据记录;饿了就吃方便面。他还常被灭菌的蒸气烫伤,可他一点儿也不在乎。这科学研究一做又是另外一个十年。

 创新创业
    立心立德

   1994高博特
   
张刚是个严谨的科学家,还是个勇敢的开拓者。张刚又打破老体制的羁绊,19949月创办了自己的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“高博特”。高”高新技术,博”博采众长,特”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做出特殊的贡献。


   他自主研发的“盐水瓶”成了上海市最畅销的保健品之一,他们用了一句直白又亲切的广告语:“胃肠不好,就喝盐水瓶!”这个产品在全国和上海多次获奖。“盐水瓶”使高博特公司在上海家喻户晓,现在他们已是拥有“盐水瓶”、“九鹿回”、“衡宝”等多种知名产品的上海最著名的保健食品企业之一。

上海慈善
   
他到底做了多少好事,捐了多少钱,公司里谁也说不清。
   
他曾经常年资助上海医科大学6名学子,每人每月200元;向上海慈善总会捐赠10万元;每年2万元,用于资助上海交大生命科学院优秀学生;建立了10万元的普陀区帮困助学金;母校华东理工大学(即华东化工学院)50周年校庆之际,个人拿出3万元,分三年资助10名生化工程专业的学生。

理念目标
    “
平衡就是健康”,也一直是“高博特”企业的理念。有感于世界500强大都要求员工“做好的企业公民”。

   张刚提出了“三好企业”的目标:爱国守法好、诚实守信好、社会贡献好

   社会贡献,具体而言就是,以产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,依法纳税,再加上积极行善。他希望“高博特”员工人人把为社会做善事当作自己的义务。在中国,保健品企业的寿命超过5年的极少,而“高博特”已经稳健地走过了21年的历程。
   
尽管这辈子一路走来,张老他当惯了“领袖”——从班干部,到知青点负责人,到生产队长、大队团总支书记、大队党支部委员,到上海交大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发酵工程实验室创建人、课题组组长,到昂立生物食品厂厂长,直到“高博特”创始人、总经理、董事长。他的座右铭,仍旧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:

   想到、做到。
   
虽简洁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。